|
||
![]() |
安全工作
一、背景
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中关于实施《指南》应把握的几个方面中提到:我们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,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,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,要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。我园毗邻公园,户外活动总面积为2600多平米,自然场地十分宽敞。因此,我们巧妙地利用现有环境,把户外场地划分为五个游戏区域:建构区、生活区、休闲区、运动区、表演区。孩子们每天在这些游戏小天地里,创造着自己心中的蓝梦,每天的都有各色精彩的故事上演着,不得不感叹“孩子,是天生的玩家。”其中的运动区是孩子们自己搭建场地,自己娱乐的运动嘉年华。在这个区里,每个孩子都是“建筑家”、“运动家”、“探险家”。有的会用轮胎和竹梯来搭建练平衡的场地,有的会用木梯和竹排来搭建跳跃的场地……
二、描述
运动区中,热火朝天。孩子们兴奋地搬运轮胎、竹排、梯子、木桩等材料来建构自己的快乐嘉年华。沈奕诚小朋友是我们班一个非常活跃的小男孩。只见他和天天兴高采烈地搬着木桩,把许多木桩一个一个排着队。排好队后,对身边的天天说:“你帮我看着,我去搬梯子。”天天点了点头。不一会儿,他就搬来了梯子架在了一个木桩上。“可以了,开始走吧”,他大声而满足地“宣布”。于是,许多小朋友在他的号召下纷纷过来尝试。可是一走上竹梯的小朋友们都皱紧了眉头,身体摇摇晃晃,竹梯一点都不稳当。有个小女孩还摔了一跤,她嘟着嘴巴说:“你这个真难走,不好玩。”说着就离开了,许多小朋友也纷纷换场地。诚诚难过地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,决定自己走上梯子试试。“哎呦,怎么这么不结实?”他忍不住喊道。接下来,我以为他会搬其他东西来调整。可是,我错了。只见他把竹梯往旁边一放,自己到别人搭建的场地上去玩了。他先玩了竹梯与轮胎的组合,一下子走了两遍。又玩了木板与轮胎的组合,接下来在操场上疯跑了两圈,最后又走了三遍的木桩。在我看来,他根本没有调整的意思,有好几次我有一种冲动想上前提醒他让他调整,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。户外游戏结束,我们收拾好东西回教室。我想今天对诚诚来说并没有进步,因为他遇到了困难并没有想办法去调整和解决,而是选择了放弃。同时我开始后悔当时没有马上介入去提醒他。但是在第二个星期运动区开展的时候,我发现我的想法又错了。
开始搭建,木桩排队
搭上竹梯
失败后到别人的场地上去溜达
一个星期后的运动区里,诚诚小朋友正快速地搭建着他的场地。只见他先和上次一样,搬来小木桩,一个个排好队。然后迅速地搬来梯子,把梯子架在了两个木桩上,然后在梯子的另一头又放了一个轮胎。这样的改变让我很惊喜。搭好之后,并没有像上次那样直接吆喝,而是自己走上去试了一试,发现还是有点摇晃。在那站了一会儿后,换了两个和轮胎差不多高的木桩,再走上去一试,“耶,我成功了。”然后,他万分欣喜地向小伙伴们呐喊:“来,快来,看我的运动场搭好了。”小朋友们纷纷走过来尝试。有个小男孩对诚诚说:“你搭的真好,我还要玩。”听着伙伴对自己的肯定,看着伙伴们在他搭建的场地上快乐地游戏,他幸福地笑了。看到他笑脸里流露出的光芒,我真的感动了。这一刻,对他来说是多么的珍贵,多么地应该被骄傲啊!
一个星期后,调整成功
三、分析
户外自主游戏的到来给孩子们增添了另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,他们是这个世界的调控者、玩转者、领导者。案例《迟来的惊喜》明确地告诉我们,在这个世界里不要再用成人“庸俗”的眼光来看待孩子,他们有自己成长的规则。案例中,当诚诚失败时,我们老师的第一反映肯定是想提醒他,怎样来改变策略,调整场地,变得成功。但是,诚诚却把自己的失败先放下了,尽情地去玩了别人搭建的场地。在我们眼中,他在失败前选择了放弃,并没有获得成长。但是,我们却忽略了孩子另一种行为掩盖下的经验的吸收和内省。第二周运动区里诚诚的表现同样真实鲜明地告诉了我们,看似毫无目的的玩耍,却成为他积累经验最好的途径。后来在我跟他的聊天里,我得知了他这样调整的原因。首先,他发现别人的梯子都是两头搭建的,于是他增添了轮胎。其次,他发现别人搭建的都很平,没有陡坡,所以他换了两个和轮胎差不多高度的木桩。最惊喜的是他还告诉我,他仍然要和别人搭的不一样,所以他还是选择了木桩,为了更平稳,他放了两个。当他告诉我这些时,我脑中闪现的只有一句话:“孩子虽小却不小,你若认为孩子小,你比孩子还要小。”
四、对策
户外自主游戏使幼儿自娱自乐的需要得到了满足,情绪得到了宣泄,天性自由得到了表现,个性得到了广泛地发展。游戏中,即使在成人眼中是无聊呆板的玩耍,但是里面却珍藏着成长的点滴。所以我觉得在户外自主游戏中除了要保证户外活动的设备、器材、玩具材料多样化、丰富性来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之外,更重要的是老师有一颗真心来解读幼儿的行为,有一颗耐心来等待幼儿的成长。
1.相信幼儿的“能力”——还给幼儿更多自由探索的时间
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,我们应给足孩子自主探索的时间,相信幼儿有能力解决一些自己的问题,提供给他们探索实践的机会。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探索的欲望。
比如,案例《迟来的惊喜》中,当诚诚遇到困难时,如果老师马上就介入要求诚诚来调整,那么诚诚会怎么表现呢?我做过这样一个实验,有个小朋友在搭建竹梯失败时,我马上介入:“小朋友,你觉得可以怎样去调整呢?”这个小朋友很迷茫地看了我一眼:“不知道。”当时的我很尴尬,只能继续引导:“是不是可以……”其实这时候教师的介入是毫无意义的,与其说引导,不如说指导。所以,当我放弃介入,看着诚诚去玩别人的场地时,其实是我给了他更多自由探索的时间,积累了解决困难的经验。
2.赏识幼儿的“逻辑”——给予幼儿更多自我成长的尊重
每个幼儿的成长都有自己的发展步调,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思维方式,也有自己处理事情的策略。
案例中,诚诚并没有及时解决困难,而是把困难先放在一边,这就是他自己发展的步调,他清楚自己是无法马上做出调整的,所以他选择了玩别人的场地来增加这方面的经验。如果当时我制止了诚诚看似毫无目的的玩耍,而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调整了场地,那么诚诚在第二次的运动区里是不可能有这么棒的表现。可见,教师对孩子的支持十分重要。在成人眼中,可能是很简单的一步调整就可以达到成功,但是对没有这方面经验的孩子来说却是相当困难的。因此,当幼儿游戏时,请让我们放开双手,擦亮双眼,紧闭双唇,做一个有心的“木头人”, 让幼儿通过尝试活动独自迈出艰辛的一步,尝试到成功的喜悦,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得到发展,培养他们大胆、自信、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,赏识幼儿的“逻辑”,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,让幼儿学在其中、乐在其中,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。
当然, 在注重户外区域游戏本身培养幼儿想象创造,动作发展,强健幼儿体魄的同时,也应注意幼儿在游戏结束后的成功体验、困惑疑虑等,引导幼儿自由讨论,总结经验,不断地内省规则,尤其是针对个别个性较强的幼儿,应该让他们有所感悟,并且给他们将正能量内化的时间和机会,更多地相信和鼓励他们,让他们茁壮成长。
“有重复就是有需要”,请允许孩子的“傻玩”,用我们的雅量,装下每一位傻玩的天使。总之,自主游戏中的孩子是幸福的,我们教师要以《指南》为依据,通过对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,同时要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、分析和指导,更好地助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。
参考文献:
1.李季湄.《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〉简析》,《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〉解读》,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。
2.任永泽. 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[J]. 现代教育论丛, 2010,(04) 。
3. 李季湄、冯晓霞.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解读,人民教育出版社,2013,(03)。
4. 高潇怡,庞丽娟.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[J]. 教师教育研究, 2007,(03) 。
|
|
|